[ Post by 黃大丙 ( 2000.05.02 初稿 ) ] |
繼續,來看看汽油旋塞總成的構造:
這個就是汽油旋塞總成,有控制油料供應的功能。(右圖中是把汽油旋塞上的汽油旋塞紐等拆掉後的樣子。) 文章裏面我會把整個汽油旋塞總成簡稱為"汽油旋塞",而上面的那個油料的旋轉選擇開關,則稱為"汽油旋塞紐",不要把這兩個詞搞混了。 汽油旋塞上面有兩根塑膠管,在這管子的底部那邊就是和油箱接合的地方。兩根管子之中左邊的管子是回油的管,讓汽油回到油箱用的。右邊的管子則分隔成左右兩部份,左邊的部份開孔較低,是預備油進油的通道;右邊的開孔較高,是正常供油時進油的位置。油箱中的油麵一旦低於右邊的開孔時,"汽油旋塞紐"就要轉到RES位置,改從左邊的通道吸油才能繼續使用油箱中的油料,這也正是預備油的作用原理。 FZ/R150上好像找不到汽油濾芯對吧?汽油濾芯就在這裹,他是用濾網的型式,這兩根塑膠管上面細細的網子就是了。因為這兩根塑膠管在油箱內,所以平常看不到;要清汽油濾網的話也就要把汽油旋塞拆下才行。
從上面來看,把進油的管子和護油圈(汽油旋塞和油箱之間的防漏橡膠墊)拆掉後,可以看到三個"洞",所以實際上他二根管子是接進三個油通路沒錯的(右邊管內部又分隔為左右兩邊)。底下的文章中我們把他當成三根管子來看好了。分別為:左邊管(回油),中間管(RES/PRI),右邊管(ON),這樣會比較好敘述。
旋塞紐的作用原理:我把油通道的路徑標示出來,可以看出通道的對應關係。左右各有一個圓,左邊的比較簡單,就是回油的路徑而已,這邊通往上面的"左邊管(回油)",是將多餘的油料送回油箱用的。右邊黑色圓圓的那塊是汽油旋塞紐的底部,那是一塊硬橡膠,組裝起來時是和汽油旋塞紐貼合。上面的三個圓洞就是油的通路,籍由汽油旋塞紐來改變油的通道。中心的圓洞向上是通往上面的"右邊管(ON)",同時也對內平行通往位於汽油旋塞另一面的"負壓閥門";左邊的洞對上面是通往上面的"左邊管(RES/PRI);而下面那個洞對內平行通往"負壓閥門",並往下通往汽油旋塞底下最終的出油口。
這三個圖是"汽油旋塞紐"分別位於ON / RES / PRI時油路的對應關係。汽油旋塞紐的底部有兩個凹槽可在這三個洞之間連接:
負壓閥的構造:再來,把汽油旋塞翻過來另一面,可以看到負壓閥。向下的那個接頭就是接負壓管的。 負壓閥拆開時如右圖所示,裏面是一個小小的活塞閥門。
從這邊可以看到有兩個汽油的通路。中的較大的圓洞是通往汽油旋塞紐底部那三個洞的中間的洞;下面較小的洞則是連接到汽油旋塞紐底部下面間的洞。引擎靜止時閥門塞住中間的油通道,讓油無法通過;而引擎起動時活塞閥門向後拉,通道打開,油就可以從中間的洞往底下的洞流過去了。 負壓閥門的構造很簡單,但藉這樣的設計就可以達到引擎起動才供油的目的了。
這是閥門活塞再分解的圖,裏面有一個彈簧,沒負壓時會把閥門歸位。
閥門的橡皮裏面還有這樣一個小小的開孔。說實在我不是很確定真正的用途。但因為左圖中可看出這個孔是直接通往外氣的。所以我推測這個孔的作用是讓閥門負壓的另一端自由的進氣,讓閥門動作能夠更為順暢。
回油的單向閥:汽油從汽油旋塞送出,經過汽油泵浦、化油器後,最後多餘的油料還會再度回到汽油旋塞,最後回到油箱。左圖中的接頭就是回油的接頭。 右邊的圖中我把外蓋拆了下來,可以看到裏面有個白色的東東,這個東東就是"單向閥"。這個單向閥和前面講汽油泵浦時講到的單向閥是一樣的東西,只是長得有點不一樣而已。如果沒這個小小的單向閥的話,油箱內的油料就會因為重力的關係而從這條管子逆流到化油器去(雙向供油?!!),若是這樣那之前提到的負壓閥也就完全失去他的意義了。 這個單向閥也長得蠻簡單的,就是一片塑膠上面有四個洞讓油通過,然後上面有一片橡膠蓋住而已。油從正向過的話可以推開橡膠片;反向的話就會反而讓橡膠緊緊蓋住那四個洞的通路。
其他:這兩張照片是汽油旋塞的底部,這邊有個螺絲。這邊和主要構造沒什麼關係,較不重要。但是他和內部也是相通的,且因為位於最底部,可以讓一些水或雜質沉積在這。所以偶爾把這裏的螺絲打開放些油出來可以清些油路中的髒東西;維修時檢測供油是否正常也可由這邊來看。 |
-- ,___, / ___ \ 當秋風吹起了落葉 DABINN HUANG ~\*_*/~ 彎道的盡頭 極 惡 魔 丙 \_____/ 只留下魔鬼的背影 Powered by DSTUDIO |